首页 > 定制 > 内容页

滚动:冲刺两万亿,中部第一城向东“补课”

2023-06-26 09:38:12 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

图片来源:新华社

赛程即将过半,武汉距离“两万亿”还有多远?

2022年全国城市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,有7座城市GDP超过2万亿元——武汉以18866.43亿元GDP,反超杭州、重回全国第八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根据武汉、杭州两市提出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,2023年,武汉、杭州均有极大希望跨过2万亿元GDP门槛,迈入“2万亿俱乐部”,进入新的城市发展阶段。

对标先进,学经验找不足,是一座城市向更高处攀登的“必修课”。此前(4月26至27日),由杭州市委书记带队,杭州市党政代表团刚刚结束了在广深学习考察的行程。

相隔不久,武汉启程出发——公开报道显示,5月7日至10日、6月17日至20日,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粤港澳大湾区、长三角考察学习。前后8天行程,6座城市,4场招商推介活动,30余处考察点位,拜会10余位企业家……

粤港澳大湾区、长三角,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两大区域,确实是武汉学习的榜样。而颇具信号意义的是,此次武汉在上海、杭州的招商引资金额(3426.67亿元)已超过广深(2838.51亿元)。

在和专家学者的交流中,他们都指向了一个新的趋势——曾经“一心向南”的武汉,正在“向东转”。

学创新

经济体量是观察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指标之一。

《长江日报》分析指出,参照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城市发展轨迹,GDP达到两万亿元后,如果措施得当,经济发展有条件进入一个加速的快车道。

显然,等候在“两万亿”门前的武汉,已经站在城市能级取得关键突破的重要节点。

如何发力冲刺?在今年“新春第一会”上,身为科教重镇的武汉,明确将发力重点聚焦在“科技创新”,并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“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”建设。

武汉光谷 图片来源:新华社

用当地媒体的话说,就是要全力以赴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,把科技创新“关键变量”转化为高质量发展“最大增量”。其背后逻辑不难理解:科创强支撑产业强,产业强则经济强,最终才能实现综合实力跃升。

从此次武汉分赴粤港澳大湾区、长三角学习考察路线及点位看,“科技”和“创新”几乎贯穿全程,深圳、苏州等都是武汉学习的对象。

其实从自身基础来看,武汉的科创实力不弱。作为科教大省,武汉普通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、广州,双一流高校数量也排在全国第四位。所以,差距在哪?

粤港澳大湾区考察归来,武汉市科技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盛继亮直言,科技创新需要真投入,这一点在深圳体现得尤为明显。一个典型案例是,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获地方政府持续累计投入,陆续建成超导量子计算平台等一批一流科研平台。

一个月后的长三角之行中,盛继亮再度感受到差距:“为什么苏州的高校没有武汉多,却形成了高效有序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?”

考察发现,自身创新资源相对贫瘠的苏州,通过与国内外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,在全球设立35家海外离岸创新中心,并在苏州联合成立各类创新载体,短短数年便走完制造业升级之路。

在盛继亮看来,对标长三角,武汉要把握科技创新的规律,做到对科技创新的“真重视、硬投入”。言下之意,当地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与投入还不够。

此处以2021年武汉及其考察学习的6座城市R&D经费来看,武汉621.85亿元排在第五位,与排名第一的深圳相比,相差近2倍,从投入强度来看,也仅高于广州。

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向城叔分析表示,对比长三角地区,武汉政产学研、金融和产学研的联系都相对薄弱,当地的产学研应该再强化“政”和“金”两个要素。这一点,无论对武汉都市圈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具有借鉴意义。

向东转

跟以往的调研学习不同,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另一重头戏在于城市推介——

2023武汉招商引资暨武汉新城推介大会、2023武汉招商引资暨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恳谈会分别在深圳、广州举行,共签约项目103个,签约金额达2838.51亿元;

2023武汉招商引资推介大会、2023杭州知名企业投资恳谈会分别在上海、杭州举行,共签约项目108个,签约金额达3426.67亿元。

从珠三角、长三角手中接过“六千亿大单”,也传递出新的信号——珠三角之外,长三角地区正在成为武汉全力“拥抱”的对象。

“在改革开放前40年,武汉大部分目标都是跟珠三角联系,包括人员交流、产业链以及投资都体现明显。长江中游地区尤其是武汉跟上海、杭州的联系相对都谈不上紧密。”曾刚认为,过去湖北基本是沿着京广线向南走,武汉甚至比西部的重庆、成都跟上海的联系还要低一些。

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核心港阳逻港 图片来源:新华网

“80年代以前交通方面水运占比较大,湖北跟上海联系是比较密切的。但是随着沿海开放,特别是广东珠三角的开放,湖北逐渐转向珠三角、转向广东。”

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、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、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告诉城叔,广东是最早开放的、开放成效也是最好的,以前湖北从广东招商引资确实比较多,“孔雀东南飞,往南边飞的多,往东边去的少。”

如今,武汉跟长三角加强合作“有点补课的味道”。上述系列推介活动中,武汉在长三角城市上海、杭州的签约金额接近3500亿元,远高于广州和深圳的签约金额,也反映出两地联系逐渐强化。

这从当地官方的表述似乎也能看出一些端倪。梳理政府工作报告,2022年武汉在“推进区域合作”一节中仅提及“积极承接京津冀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产业转移”,2023年则提出“加强与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、成渝等区域合作,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质效,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”。

“我们不仅要对外开放,还要全方位开放,不能过多地偏向欧美地区,同时也要在国内建立一种全方位的合作关系。”曾刚认为,这些合作协议的签订,一方面是前期做了很多铺垫,另一方面也证明长江中游或者武汉都市圈跟长三角的合作潜力很大。

这片被忽略的“机会”,逐渐成为武汉潜在的空间。从产业维度来看,6千亿项目“大礼包”主要集中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数字经济等领域。

在秦尊文看来,长三角经济带战略成效已经初步显现,现在武汉跟上海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,比如中国宝武集团就是宝钢和武钢合并而成。

此外,湖北提出要打造光电子信息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、生命健康、高端装备及北斗是湖北省的五大优势产业,武汉都比较有基础,跟长三角城市合作空间也很广阔。

比如,武汉光电子信息优势明显,上海生命健康十分突出;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两地都很强,航运以及金融等方面武汉可以为上海做配套,“比如上港集团也一直在布局长江中游地区”。

一体化

“从昆山到上海,道路两旁基本上都是城市、园区和工厂,跨越省界的城区已经完全连成了一体。相比起来,武汉和周边城市的边界地带还有很多‘留白’。”一位武汉干部在考察途中的感受,被外界频频提及。

尤其是武汉拿下第七个国家级都市圈的背景下,如何“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”是武汉的肩头重任。

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的武汉城市圈,包括武汉和毗邻的黄石、鄂州、黄冈、孝感、咸宁、仙桃、天门、潜江等9个城市,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、六成以上的GDP总量。

不过,相比同类都市圈,武汉都市圈起步较晚、经济总量偏小,作为“龙头”的武汉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够强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——被形容为“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羊”。

相比武汉,其余城市均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,需要大幅提升城市能级、产业能级,跟武汉联动发展。

武汉经开区总部经济产业园 图片来源:新华社

赴“一体化”程度最高的长三角考察调研,武汉特意留给武汉经开区、长江新区、东湖高新区专题推介的机会。

“这一方面是武汉市内部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,武汉四个角有三个国家级开发区——东南角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(光谷),西南角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(车谷),西北角是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,东北角没有国家级平台。”

秦尊文认为,推介活动将长江新区与武汉经开区、东湖高新区并列本身就是有区域协同发展的考量,“有意识要把它推出去,最终带动黄冈、孝感等城市协同发展”。

他对于国家级新区的带动作用感触颇深,武汉东南角“光谷”发展是最好的片区,对于邻近城市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,比如鄂州、咸宁人口增长都十分迅速,“这就是武汉的外溢辐射作用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在长三角城市学习考察期间,南京江北新区、上海浦东展览馆成为其在南京、上海的第一站,学习加快新区建设的意图十分明显。

秦尊文认为,不论浦东新区,还是江北新区的,武汉要学习的经验首先就是创新驱动,充分重视新区对区域的带动作用,“要借鉴上海、南京经验,把最大的潜在优势——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产力优势”。

更进一步,曾刚认为,还有需要借鉴的一点是上海曾经提出长三角40个城市要“上海要做好店小二”,他们行政级别上是有差别,但是城市合作中的座次更多强调的是平等,而不是“居高临下”。

“合作的机制、合作的意识、合作的一些手段,能不能重构、重建或者进行一点改造。我们不仅拿到投资,也要找对自己的不足,然后才能奋起直追”。曾刚说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